21年21次进藏拍摄雪域高原 武汉纺织大学教授将600小时素材锻造成全国金牌课程
湖北日报全媒记者 包东喜 通讯员 郑婷 尹应芬
21年21次进藏,拍摄雪域瑰丽人文风貌,累计积累600小时的课程录制素材,把最西藏的素材融入课堂,武汉纺织大学传媒学院教授牛学将《摄影基础》打造成国家金牌课程,《藏源山南》获得国家艺术基金资助。
8月20日,湖北日报全媒记者对刚刚从西藏返鄂的牛学进行了采访。
与“七一勋章”获得者一家走成“亲戚”
日拉山巍峨雄壮,西藏自治区山南市隆子县玉麦乡就在其环抱之中。
背着摄影包,牛学带几名学生赴西藏进行毕业创作。
“老朋友来了!”7月20日,牛学再次见到了扎根雪域边陲的格桑花卓嘎,她远远地笑着打招呼。
这是他们的第三次见面,大家彼此熟悉,早已跨过了语言的障碍。
1964年至1996年的33年间,玉麦乡仅有卓嘎家一户人家。他们以放牧为生,守护着祖国上千平方公里的国土。
2018年7月,牛学第一次到卓嘎家,拍摄到了卓嘎与二女儿一起做酥油的镜头,他还拍摄到卓嘎和妹妹央宗穿梭在鲜花丛里巡山等照片。
2021年,在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之际,习近平总书记亲自为卓嘎颁授“七一勋章”。
随后,在玉麦乡,他跟踪拍摄卓嘎、央宗姐妹日常巡边,将“家是玉麦,国是中国”的坚守定格成教学案例,让学生们在摄影中感受到民族大团结的思政教育。
拎着桶在门口挤奶、用酥油分离机做酥油和奶渣……2023年夏天,牛学再次来到卓嘎家的牧场,她做着同样的工作。卓嘎还记得他,只是她不会汉语,交流主要通过女儿和女婿来翻译。
今年7月,牛学第三次见到卓嘎。卓嘎邀请牛学喝酥油茶,用简单的藏语交流,她对牛学的照相机镜头已经很熟悉了。
绝望时刻,藏族同胞温情守候
牛学徒步翻越高山,蹚过三条冰河,在青草浪尖定格扎日神山的莹莹雪色,在洛扎大峡谷捕捉冷与暖的绝美风景,在雅砻河谷凝结西藏农耕文明的起源……
“呼哧……呼哧……”2018年7月21日,为了拍摄取景,他独自攀上5000多米的雪域高原。极目所至,白雪皑皑的连绵群山,一片寂静。
云山雾罩,寒雨淅沥。他手冻僵了,身体感觉发紧,腿也不听使唤。
“不好!”牛学有不祥的预感。他赶紧一步一拐地下山。忍受失温、饥饿、高原反应,凭着生命的本能,牛学用7个小时回到雪线以下的4000米安全区域。
“当时,我精神高度紧张,担心天黑前会被冻死。”牛学回忆说,总算踩到松软的地面,见到了在石屋等候的藏族向导白玛江村。
白玛江村见到牛学,赶忙扶他到石头上休息。随即,他到附近砍了一些灌木和杜鹃花的枝叶,往上浇油点燃,然后用便携式手动鼓风机不停地摇……
燃烧的火苗温暖了石屋。白玛江村烧热了一小壶水,让牛学喝在嘴里、暖遍全身。
牛学噙着泪水,脑海闪烁着一帧帧画面——与雪域高原工作生活的藏族、门巴族、珞巴族、回族、土家族、汉族等同胞交流交往交融的点点滴滴,如一湾清泉荡漾在心头。
21年里,这次是他进藏感受距离生命边缘最近的一次,也是感受各族民族团结大家庭最温暖的一次。
让摄影课堂流淌生命温度
在扎日神山的悬崖边露宿,他顾不上被雪水打湿的睡袋,架起三脚架开始拍摄云雾缭绕的美景;
来不及洗去从中印边境鲜有人烟的雪山丛林跋涉的疲惫,行至颇章雍措时,他仍不忘停下脚步,对着镜头向学生示范湖景全景拍摄技法;
一连好几年,在冬季最寒冷的时候,他都守候在海拔5000多米的冰湖上跟踪记录藏族牧民的转场迁徙……
他主讲的《摄影基础》课程,从2018年获教育部首批“线上金课”到如今获“混合式金课”,这门跨越717所高校、滋养83万名学子的课程,为新时代美育注入源头活水。
- 俄外长:俄乌领导人会晤议程根本没有准备好
- 21年21次进藏拍摄雪域高原 武汉纺织大
- 活力中国调研行 | 呵护每一颗创新的种子
- 京津研发河北转化进行时(一):一座车间里
- 第二十四届中国上海国际艺术节相约金秋,1